清朝年间,盛京围场除供皇室狩猪之外,每年均要向朝廷进贡猎物,尤以梅花鹿为主要贡品。据《盛京典制备考》载:盛京围场"每2年一次捕鹿羔60只,每年进贡都有皇帝朱批数列。以鹿计,有干鲜鹿肉、鹿舌、鹿尾、鹿肚、鹿筋、鹿肺、鹿肝等十几种之多。
鹿鞑官与皇家鹿苑
赵允吉究竟是何来头?常忆杰找出一本他曾经编辑的《东丰文史资料》第七辑,其中在《赵家趟子和他的养鹿事业》一文中有详细记述。赵允吉原籍热河省建平县三座塔村,生于咸丰五年 (1855年),祖上以种田为生,21岁时因家乡遭水旱灾害生活难以为继,便闯了关东。
落脚地就在大肚川(现东丰县)的伏力哈色钦南边,那里当时居住着一些满、汉猎人,他们寻踪觅迹,下套挖井,能打到许多猎物。这些猎人性情豪爽,待人和善,经常周济赵允吉一家,赵很快与他们融入到一起。农闲时,赵允吉也随同猎人们一起到年木州(今横道河镇)和辽宁清原县一带打猎,将捕获的鹿运到开原马市去卖。
开原马市又称为“关市”,始设于明朝,一度为东北最大的贸易市场。据《奉天通志》载:“马市者,系东北人与汉人媒介马、布匹之交易市场,除马之外,其他畜产品杂货亦兼及之。”当然,东北各地所产东珠、人参、黑狐、虎、豹、貂皮、蘑菇、松子等物产马市上也少不了。大肚川距开原马市仅150余里,猎户们经常赶着马车或骑匹快马到马市上去,将山货猎物售出,再换回些生活用品。
赵允吉头脑灵活,憨厚耿直,不仅练就了一手“窖鹿”打猎的好身手,还成为鹿趟总头史庆云的拜把子兄弟。
随着盛京围场里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盛京将军希望选定一个地方集中喂养贡鹿。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十八家趟子总趟子头史庆云召集各家鹿户商议,准备选派一名猎户去京“面圣”,请求在当地建一座养鹿的鹿苑。各家趟子头都觉为难,史庆云便推荐赵允吉承接此事。
那一年的白露节前后,赵允吉带上四十八家鹿趟猎户凑集的活鹿和鹿鞭、鹿尾等,共计二十余车,与盛京将军派来的护送官兵一起,踏上了进京的路程。
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说法是,赵允吉受到了光绪皇帝的召见,在向皇上陈述在大肚川圈养梅花鹿之事得到恩准后,即被封为“鹿鞑官”(相当于七品官),并赐黄马褂一套、黑红棍二根、木刻虎头牌一块,辟伏力哈色钦方圆四十里为养鹿官山地,朝廷拨给赵允吉40名骑兵的军饷,在此建立皇家鹿苑。 同时将吉林、宁安、牡丹江等地猎户所捕之鹿,连同大肚川四十八家鹿趟的鹿集中到这里,由赵允吉派人圈养。
自此,赵允吉在伏力哈色钦附近的古年村建起了一座能容纳100多头鹿的鹿圈,名为“腰鹿圈”,又称第一鹿圈。赵家门上悬挂虎头牌,门前东西两侧各立一根御赐的黑红棍,对于侵犯官山地者,可以“格杀勿论”。就连喂鹿驯鹿的鹿倌都按清廷规制,头戴一顶以竹和犀牛毛自制的红缨帽子,以示皇家养鹿之人。
此时赵家的鹿倌、炮手(守护家院的兵丁)、仆佣已有40余人。随着养鹿规模的不断扩大,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赵家又在今小四平镇一带建起一座可养三四百只鹿的大鹿圈,此时赵允吉的儿子赵振山已经28岁,除协助父亲管理鹿圈外,每年白露节还代父进京贡鹿,由此深得朝廷器重。不久便被宣统皇帝封为“鹿鞑官”,官位晋升一级,相当于六品官,并赐经背带一条,龙头拐杖一根,黄马褂一套。赵家也因养鹿飞黄腾达,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户,据说每当新任知县到大肚川履职,都要先到赵家拜谒。
皇家鹿苑客观上弥补了围场因逐渐垦荒所致贡鹿的不足,同时也促进了养鹿业的快速发展。咸丰时期,捕打贡鹿的事务时断时续,至同治和光绪时,随着关内流民大量涌入,土地大量丈放,致使梅花鹿等野生动物远避深山,终致无鹿可捕,盛京围场也就此结束使命。
但赵家的鹿圈却不断发展起来,民国时期,赵振山又被任命为“国鹿名誉经理员”,继续为留居于紫禁城内的爱新觉罗皇室成员豢鹿,并每年派人送一只鹿进京,直至伪满洲国建立,赵家豢鹿这一差事才算终结。
作者: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