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mhl.com提供

 

  1. 首页
  2. 最新动态
  3. 鹿乡简介
  4. 历史沿革
  5. 鹿史文化
  6. 视频中心
  7. 知名企业
  8. 标准养殖
  9. 招商政策
  10. 鹿业大会
  11. 文化旅游
  12. 养生与美食
  13. 旅游景点
  14. 媒体报道
  15. 智慧鹿业
  16. 关闭

盛京围场文化遗址(上)

《清朝文献通考》记:东丰县“明为海西卫叶赫、哈达、辉发三部地……天命年间设盛京围场,协领守之。”据地方史料记载,后金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统海西、建州等地,驭王者之威,巡猎至此。罕王深为梅花鹿之神骏所倾倒,慨叹此间地宝物华,盖世无伦。太祖建都盛京(今沈阳),遂将此地辟为“盛京围场”,以供王族狩猎,“择地讲武,备训卒徒之用”。光绪初年,养鹿业规模初成,光绪帝易名之“盛京围场”,钦敕“皇家鹿苑”,并御封猎户赵允吉为鹿跶官,协领境内鹿业。借此,皇家鹿苑声名显赫,荣耀海内。随之,鹿业腾达,商贾云集,人文始得发蒙,世故为之鼎新。

清朝共设有5处围场,今北京郊区的南苑围场、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木兰围场,东北地区的盛京围场、吉林围场和黑龙江围场。其中,盛京围场,亦称奉天围场,是清政府在东北划设的围场之一,盛京围场的范围相当于今吉林省辉南县、梅河口市、东丰县东辽县和辽宁省的西丰县等市县境内。盛京围场就其内部水系流向而言,可分为东流水围场和西流水围场,据《西安县志略》记载:“东流水指辉发诸水东入松花江者言之,西流水指叶赫诸水入辽河者言之。其界在西安、东平间,钢叉岭一带。”即以钢叉岭(今萨哈亮岭)为界,向东流入第二松花江的辉发诸河流域称之为东流水围场,亦俗称东流围:向西流入辽河的诸水流域称之为西流水围场,亦俗称西流围。盛京围场以其围猎方式和用途为依据,被划分为5种共105围,分别是:御围11围、王多罗束围11围、鲜围14围、窎远围6围和历年应捕围63围。

东丰县境内共有22个围,是盛京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养鹿官山”设于此地,被誉为清代“皇家鹿苑”。即东丰县梅河以南地区主要有清代盛京围场御围3处,牙启围(横道河镇西北部),年木州围(横道河镇西南部),巴彦围(原和平镇西部):历年应捕围及窎远围5处,巴扬河围(原和平镇东部),伏力哈色钦围(小四平镇境内),阿木巴伏力哈围(大阳镇境内),阿及个(阿几格)伏力哈围(原影壁山乡境内),黑嘴子围(横道河镇东部)。东丰县梅河以南区域仅有原和平、影壁山、一面山与横道河、大阳、小四平6个乡镇,约占县境总面积的1/4,东丰县22处围场,梅河以南有8处,而且御围就有3处,占据整个东丰县御围的一半。梅河至桦树河间为温凉半湿润区,由南至北,从杨木林镇到原永合乡,以及县境西北的那丹伯镇,共14个乡镇,所占面积超过全县总面积一半。这一地区共有11处围场,3处御围,即舍力围(三合乡南部)、山彦楼合围(原红石乡附近)、查力巴围(小柳河流域):2处王多罗束围,即依拉气勒克围(原仁合乡)、斋勒克围(原永合乡):6处历年应捕围,即古瓦什鲜额夫勒围(原五道岗乡)、阿蓝(兰)巴克钦围(猴石镇)、都林巴伏力哈围(杨木林镇)、阿蓝(兰)伯野围(大兴镇)、阿木(布)巴(达)拉洪阔围(东丰镇)、阿蓝(兰)年木善围(二龙山乡)。东丰县桦树河以北为冷凉半湿润区,仅有中育(原)、黄河、沙河镇、那丹伯四个乡镇,其中有1处王多罗束围,即阿木巴勒克围(那丹伯镇);2处历年应捕围,即阿兰朱卜启围(沙河镇附近)阿兰阿拉本围(黄河镇一带)。

根据围场的特点、地理位置和具体用途不同,围场分为:“御围地”,供皇帝巡视盛京行围用:“王多罗素围地”,供盛京内务府岁贡用:“鲜围地”,供捕鹿羔和制造鹿肉干等贡品用:“历年应捕围地”,供八旗官兵演练骑射用:“窎远围地”,都是偏远地方,不适于行围之地。东丰县境内的22个围场,由4个“边台”分管,其中御围6个、王多罗束围5个、鲜围与历年应捕围10个、窎远围1个。

女真族作为游牧民族,崛起于中国的东北,跃马弯弓,纵横驰骋,依赖武力建立了统一中国的伟业。这一过程中充分显示出骑射的强大威力和作用。清代的帝王们认为:“清兴以武功开国”,八旗的骑射武备,仍将是治国安邦的支柱。为了保证八旗军队拥有持久的战斗力,为保证军事训练场地的需要,便以满洲惯用的围场之名,划定了盛京 围场,实行封禁,成为关外的“禁中之禁”。围场内空无一人,土地荒芜,清廷派协领管守。围场周围设12个“边台”,“卡伦”,派兵戍守,严防旗民等人潜入。

据《东丰县志》记载:努尔哈赤领兵统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过程中,先后于1599年攻克哈达、1607年攻克辉发、1619年攻克叶赫。“遂以其地为大围场”,即盛京围场。此后,清朝各帝王东行也多行围于此。盛京围场是清代在东北设置的官围场之一,为清帝王狩猎,择地讲武,兼供皇室所需兽肉、生鹿羔等地方。清太宗皇太极曾于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先后3次到围场狩猎,并重申围禁。清康熙帝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巡视东北地区,路经此地,察看旧址,感慨之余,赋诗二首

一 铁马金戈百战时,戍衣辛苦首开基。 榻边鼾睡声先定,始布中原一着棋。

二 坦墉遗址尚山坳,略地平城壁土茅。 荡涤尘沙真不易,仰思遗烈驻云霄。

围场内林丰树茂,飞禽走兽异常活跃,清朝的历代皇帝几乎无不御驾亲临,到这里狩猎巡幸。清太宗皇太极就曾三次到东丰一带狩猎过。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八旗武备松弛,皇帝光顾围场次数渐少。由于围场日渐松禁,关内逃荒而来的流民日益增多,他们潜入围场开荒种地,打围狩猎,于是便出现了“鹿趟”。所谓“鹿趟”,就是骑马绕山脉跑一趟,这一“趟”范围内划归一户,猎户就在划定的鹿趟内狩猎。

围场设立之初,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很多猎物,其中以梅花鹿为主要贡品。据《盛京典制考备》中记载:盛京围场“每二年一次捕鹿羔六十只,每年进贡都有皇帝朱批数列。以鹿计,有干鲜鹿肉、鹿舌、鹿尾、鹿肚、鹿筋、鹿肺、鹿肝等十几种之多。

那时因围场没开禁,贡鹿多由官兵们捕获。官兵们捕鹿用的办法是“哨鹿”,即狩猎人携枪带箭,进入深山寻找鹿群。一旦发现鹿群,就在草丛中举起假公鹿头,嘴里吹哨,发出“呦呦”的声音,把母鹿引出来。这时,官兵们包抄过去,一点儿一点儿的缩小包围圈,把鹿逼到比较开阔平坦的地方射杀。这种办法很难捕到活鹿。所以,上贡给朝廷的贡品中,很少有活鹿。而随着围场的开禁,“鹿趟”的出现,上贡给朝廷的贡品中出现了活鹿,因为猎人们捕鹿的方法是用“窖鹿”。什么是“窖鹿”?就是在梅花鹿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一个陷阱,这个陷阱长8尺、宽8尺、深6尺,然后在井的顶部和中部摆两层井字形木杆,两层木杆的距离一般为4尺左右,下层木杆结实,上层木杆则又轻又细。摆放好木杆后,用枯树枝覆盖,上面铺上浮土和草皮子,从外表看,一点儿也看不出痕迹。陷阱造好后,再在它的两侧摆上一些较大的树枝为路障,迫使鹿走入陷阱。陷阱挖成半月后,上面长出了新草,一点儿新鲜泥土的气味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窖鹿了。梅花鹿受惊之后,一般习惯于沿着经常走的路线逃跑,窖鹿就是根据鹿的这习性发明的。窖鹿时,猎人们带着猎狗拉网似的围山赶鹿,大声呼喊,鸣枪敲锣。被猎人们赶得惊惶失措的鹿,顺着设有陷阱的路逃跑,跑着跑着,就掉进了陷阱里。只见鹿被架在底层的木杆上,四脚腾空,动弹不得。于是,猎人们跳下井去,用绳索把鹿的腰部系好,拖出陷阱,装进事先打造好的“囚车”运回家去。当年,猎户们捕鹿一般都在秋季,因为这时的梅花鹿膘肥体胖,正是发育最好的时期。“鹿趟”的出现,使鹿的贡品增加,而且可以贡活鹿,仅东丰县境内“鹿窖”达900多处。(待续)

 

  作者: 时间:
剩余全文
点赞 无语

设置 关闭

字体调整

分享到 ...